移动开发已经进入大前端时代。对于混编技术,笔者一般在面试中也会问,通常会问h5混编、rn、weex、flutter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以考察面试者对于混编技术的了解程度。
相对于rn、weex等混编技术,在App里面内嵌H5实现成本较低,所以目前市面上H5混编仍是主流,笔者在面试中一般会问H5与App怎么通信。概括来说,主要有如下集中方式:
伪协议指的是自己自定义的url协议,通过webview的代理拦截到url的加载,识别出伪协议,然后调用native的方法。伪协议可以这样定义:AKJS://functionName?param1=value1¶m2=value2。 其中AKJS代表我们自己定义的协议,functionName代表要调用的App方法,?后面代表传入的参数。 一、UIWebView通过UIWebViewDelegate的代理方法-webView: shouldStartLoadWithRequest:navigationType:进行伪协议拦截。 二、WKWebView通过WKNavigationDelegate代理方法实现- webView:decidePolicyForNavigationAction:decisionHandler:进行伪协议拦截。 此种实现方式优点是简单。 缺点有:
- 由于url长度大小有限制,导致传参大小有限制,比如h5如果要传一个图片的base64字符串过来,这种方式就无能为力了。
- 需要在代理拦截方法里面写一系列if else处理,难以维护。
- 如果App要兼容UIWebView和WKWebView,需要有两套实现,难以维护。
为了解决伪协议实现的缺点,我们可以往webview里面注入OC对象,不过这种方案只能用于UIWebView中。此种方式的实现步骤如下: 一、在webViewDidFinishLoad方法中通过JSContext注入JS对象
self.jsContext = [self.webView valueForKeyPath:@"documentView.webView.mainFrame.javaScriptContext"];
self.jsContext[@"AK_JSBridge"] = self.bridgeAdapter; //往JS中注入OC对象
二、OC对象实现JSExport协议,这样JS就可以调用OC对象的方法了
@interface AKBridgeAdapter : NSOject< JSExport >
- (void)getUID; // 获取用户ID
此种方案的优点是JS可以直接调用对象的方法,通过提供对象这种方式,代码优雅;缺点是只能用于UIWebView、不能用于WKWebView。
WKWebView可以通过提供实现了WKScriptMessageHandler协议的类来实现JS调用OC,实现步骤如下: 一、往webview注入OC对象。
[self.configuration.userContentController addScriptMessageHandler:self.adapter name:@"AK_JSBridge"]
二、实现- userContentController:didReceiveScriptMessage:获取方法调用名和参数
- (void)userContentController:(WKUserContentController *)userContentController didReceiveScriptMessage:(WKScriptMessage *)message {
if ([message.body isKindOfClass:[NSDictionary class]]) {
NSDictionary *dicMessage = message.body;
NSString *funcName = [dicMessage stringForKey:@"funcName"];
NSString *parameter = [dicMessage stringForKey:@"parameter"];
//进行逻辑处理
}
}
此种方案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缺点是不支持UIWebView。
该库是iOS使用最广泛的JSBridge库,该库通过伪协议+JS消息队列实现了JS与OC交互,此种方案兼容UIWebView和WKWebView。
RN(React Native)是facebook开发的跨三端(iOS、Android、H5)开源框架,目前在业界使用最广泛;Weex是阿里开源的类似RN的大前端开发框架,国内有些公司在使用;Flutter是Google开发的,作为后旗之秀,目前越来越流行。 笔者一般在面试中会问一下这类框架是怎么实现页面渲染,怎么实现调用OC的,以考察面试者是否了解框架实现原理。
任何一个对技术有追求的团队,都会做组件化,组件化的目标是模块解耦、代码复用。
目前业内一般采用pod私有库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组件。
MGJRouter通过注册url的方式来实现方法注册和调用
[MGJRouter registerURLPattern:@"mgj://category/travel" toHandler:^(NSDictionary *routerParameters) {
NSLog(@"routerParameters[MGJRouterParameterUserInfo]:%@", routerParameters[MGJRouterParameterUserInfo]);
// @{@"user_id": @1900}
}];
[MGJRouter openURL:@"mgj://category/travel" withUserInfo:@{@"user_id": @1900} completion:nil];
该种方案的缺点有:
- url定义由于是字符串,有可能造成重复。
- 参数传入不能直接传model,而是需要传字典,如果方法实现方修改一个字段的类型但没有通知调用方,调用方无法直接知道,有可能导致崩溃。
- 通过字典传参不直观,调用方需要知道字段的名字才能获取字段值,如果字段名不定义为宏,到处拷贝字段名造成难以维护。
CTMediator通过CTMediator的类别来实现方法调用。 一、组件提供方实现Target、Action。
@interface Target_A : NSObject
- (UIViewController *)Action_nativeFetchDetailViewController:(NSDictionary *)params;
@end
- (UIViewController *)Action_nativeFetchDetailViewController:(NSDictionary *)params
{
// 因为action是从属于ModuleA的,所以action直接可以使用ModuleA里的所有声明
DemoModuleADetailViewController *viewController = [[DemoModuleADetailViewController alloc] init];
viewController.valueLabel.text = params[@"key"];
return viewController;
}
二、组件提供方实现CTMediator类别暴露接口给使用方。
@interface CTMediator (CTMediatorModuleAActions)
- (UIViewController *)CTMediator_viewControllerForDetail;
@end
- (UIViewController *)CTMediator_viewControllerForDetail
{
UIViewController *viewController = [self performTarget:kCTMediatorTargetA
action:kCTMediatorActionNativFetchDetailViewController
params:@{@"key":@"value"}
shouldCacheTarget:NO
];
if ([viewController isKindOfClass:[UIViewController class]]) {
// view controller 交付出去之后,可以由外界选择是push还是present
return viewController;
} else {
// 这里处理异常场景,具体如何处理取决于产品
return [[UIViewController alloc] init];
}
}
此种方案的优点是通过Targrt-Action实现了组件之间的解耦,通过暴露方法给组件使用方,避免了url直接传递字典带来的问题。 缺点是:
- CTMediator类别实现由于需要通过performTarget方式来实现,需要写一堆方法名、方法参数名字字符串,影响阅读;
- 没有组件管理器概念,组件直接的互相调用都是通过直接引用CTMediator类别来实现,没有实现真正的解耦。
BeeHive通过url来实现页面路由,通过Protocol来实现方法调用。 一、注册service
[[BeeHive shareInstance] registerService:@protocol(HomeServiceProtocol) service:[BHViewController class]];
二、调用service
id< HomeServiceProtocol > homeVc = [[BeeHive shareInstance] createService:@protocol(HomeServiceProtocol)];
// use homeVc do invocation
笔者推荐使用BeeHive这种方式来做组件化,基于Protocol(面向接口)的编程方式能让组件提供方清晰地提供接口声明给使用方;能充分利用编辑器特性,比如如果接口删除了一个参数,能通过编译器编不过来告诉调用方接口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正在跳槽或者正准备跳槽不妨动动小手,添加一下咱们的交流群1012951431来获取一份详细的大厂面试资料为你的跳槽多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