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igned in with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igned out i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You switched accounts on another tab or window. Reload to refresh your session.Dismiss alert
Safe in this context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present integers exactly and to correctly compare them. For example, Number.MAX_SAFE_INTEGER + 1 === Number.MAX_SAFE_INTEGER + 2 will evaluate to true, which is mathematically incorrect.
在 JavaScript 的幾個資料型別中,Number 是非常常用的一個,而且有些小地方需要特別注意,不然很容易寫出有 bug 的程式碼。
這篇會帶大家看一些案例,有些是假想的情境,也有些是我自己碰過的問題,在每個案例繼續往下講解之前,大家也可以試著把自己帶入情境,想想看自己知不知道問題的成因,又該如何避免。
案例一:從重複的 ID 開始談起
在前公司工作的時候,同事負責的是一個類似論壇的系統,而每個留言都會有一個獨特的 ID,既然都說是 ID 了,就代表是不會重複的。可是有一天呢,同事卻發現 ID 重複了!打開 DevTools 看 response 的內容,ID 確實是重複了沒錯,於是就跑去跟後端確認,順便唸了一下怎麼後端有 bug,產生出了重複的 ID。
但是後端檢查過之後,卻說沒有這回事,ID 是不可能會重複的,況且他也檢查過了,是不是前端有問題?
於是我同事再跑回去看了前端,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當你在開發者工具中用「Response」分頁看時,ID 確實沒有重複:
可是,一旦切到了「Preview」的分頁,卻發現 ID 居然重複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呢?難道又是 JavaScript 的什麼奇妙 bug 嗎?
沒有,並不是。只是我同事對 JavaScript 的 Number 資料型別沒有這麼熟悉而已。
有範圍的數字
在上一篇來數數 JavaScript 的所有資料型別中我們有提過,JavaScript 的數字是用 64 bit 來存,而且遵循的規格是 IEEE 754-2019。
既然是用 64 bit 來存,就代表可以表示的資料量是有限的,可是數字是無限的,所以理所當然地,64 bit 不可能儲存所有的數字,因此一定就會有可儲存的上限跟安全範圍。
在 JavaScript 中,你可以用
Number.MAX_SAFE_INTEGER
拿到正整數的安全範圍,這個值會是2^53 - 1
,也就是9007199254740991
,那這個安全又是什麼意思呢?MDN 這一段講得不錯:
安全指的是這個數字可以正確地被表示而且拿來比較。換句話說,如果超出這個安全範圍,就不保證這件事情了,看個例子會更清楚一點:
看到這邊,你應該就知道我同事碰到的問題是為什麼了,這是因為後端傳來的 ID 太大的關係,在 Response 分頁中,只是呈現出最原始後端傳回來的資料,並沒有轉成 JavaScript 的物件;而在 Preview 的分頁中,JSON 格式的字串被轉成了 JavaScript 的物件,因此 ID 被轉成了 Number,超出了安全範圍,所以就有了誤差,就像是上面的範例一樣。
那這該怎麼解決呢?後端的 ID 應該要傳字串型別,前端在使用時也要記得不要轉成數字,都把 ID 當作字串來看待,就不會有這種轉成數字的誤差問題。
另外,上面提到的
Number.MAX_SAFE_INTEGER
指的是安全範圍,也就是說就算超出這個範圍,你還是可以儲存數字,只是不精準而已。那這些不精準的數字有沒有範圍呢?一樣也有,上限是Number.MAX_VALUE
:大概是 1.79 * 10^308,一個很大的數字,那超過這個範圍會怎樣呢?會變成正無限大:
Infinity
。咦,我上面不是說比
Number.MAX_VALUE
還大的話就是無限大嗎?為什麼 +1 之後沒有變成Infinity
?這原因就跟上面講的一樣,超出了安全範圍之後會變得不精準,所以其實 +1 之後還是同一個數字,如果你好奇那到底要加多少才會變成Infinity
,無聊的我把它找出來了,似乎是這個數字:總之呢,未來碰到這種大數相關的計算時,要記得 Number 的範圍上限,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可以改用最新的 BigInt 資料型別來處理,就不會碰到這些問題。
案例二:最近點對
前幾年為了讓學生練習程式的基本語法,我架了一個 LIOJ,上面有一些我自己出的題目。
其中有一題難度並不是特別高,甚至可以說是滿普通的,可是只有將近 25% 的答對率。
題目連結在這邊:LIOJ 1033 - 最近點對,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先去試試看,看是否能夠一次 AC(但要先熟悉一下 OJ 的輸出入模式)。
這題是這樣的,輸入因為是用讀檔案的方式,所以都會是字串,格式長這樣:
第一行的 4 代表有 4 組資料,後面每一行為一組,都是一個代表 (x, y) 的座標,而這題就是要你求出距離最近的兩個點。如果有兩組以上都最近,請輸出最先出現在資料的那組。
而輸出的時候請先輸出 x 比較小的那個點,若是 x 相同,請先輸出 y 比較小的那個點
以上面的測試資料為例,答案就會是:
這題看似沒什麼難度,到底大家是犯了什麼錯,才會解不開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常見的解法:
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問題,把每一組都拿去算距離,距離算完之後找最小值,並且按照題目的要求輸出結果,而題目給的測試資料也有通過了。
但你如果實際丟到 OJ 上,會發現拿了 WA,代表上面這段程式碼是錯的。錯在哪裡呢?並不是錯在算距離,而是錯在輸出:
假設最後找到的兩個點是
(11,12)
跟(2,3)
,根據題目的敘述,應該要先輸出 x 比較小的點,也就是(2,3)
,可是上面的程式碼卻會先輸出(11,12)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讀取資料的過程中,並沒有把資料特別轉成數字,所以其實從頭到尾我們所認為的數字,都是字串型別。在計算距離時因為用的是減法(
x1 - x2
),所以 JavaScript 會自動轉型成數字之後相減。可是比較的時候,依然會按照原始的資料型別,也就是字串來進行比較。而 JavaScript 對於字串的比較基本上是按照字典序的。簡單來說呢,你在查字典的時候,例如說你要查
cool
,一定是先翻去c
的頁面,然後開始找co
,再找coo
,這樣一個字一個字找,最後才會找到cool
。而字典序的比較也是類似,是一個字一個字比的,所以當 JavaScript 在比較
"11"
跟2
時,比對第一個字發現"2"
比"1"
大,於是結果就是"2" > "11"
,跟數字的比較邏輯完全不一樣。所以在做比較之前,請記得確認一下變數的資料型別,不同的型別會有不同的比較方式。以上面的程式碼為例,其實只要在讀取輸入時把字串都轉成數字就沒事了。
雖然我上面這樣寫,但有少數狀況下儘管你有注意到資料型別也沒有用,因為背後的運作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 JavaScript 中,最有名的案例莫過於陣列的排序。
上面的程式碼,我相信任誰看了都會覺得結果要嘛是
2,3,7,11,42
,要嘛是反過來的42,11,7,3,2
,但結果出乎你的意料,很抱歉兩者都不是,答案是11,2,3,42,7
:這是因為
Array.prototype.sort
預設的排序方式,會把陣列裡的元素都先轉成字串來排,我們來看一下規格(23.1.3.27.1 SortCompare, p658):所以如果你要排序數字,那一定要傳入參數
comparefn
,自定義比較的方式,例如說這樣:comparefn
的邏輯是這樣的,會傳入兩個陣列裡的元素 a 跟 b,如果 function 回傳負數,表示 a 排在 b 前面,如果回傳 0,表示 a、b 的順序都不會變,回傳正數則表示 b 排在 a 前面。我自己則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記:「先假設傳入的 ab 原本在陣列的順序就是 ab,回傳正數代表兩個要交換,負數不換,0 代表兩個相等」
因此如果我現在有 2 跟 11 兩個數,我回傳
a - b
就是負數,就不會換,所以會由小排到大;回傳b - a
就會是正數,兩個就會換,就變成由大排到小。那為什麼當初 JavaScript 要如此設計呢?已經有人在推特上問過 Brendan Eich 了,連結在這:https://twitter.com/BrendanEich/status/930665293034283008
他的回覆是:
我沒有看得很懂,但大意應該就是他在設計時參考了 Perl 4 的 sort,而且預設了 JS 會拿來做一些 Perl 相關的任務,以及陣列中字串應該會比數字更常出現。除此之外,如果要實作數字的排序,那還要先檢查陣列裡面的每個元素的資料型別才行。
總之呢,在使用
sort
時要注意這個狀況,在進行數字的比較時也要記得先確認資料型別,否則可能會寫出有 bug 的程式碼。最後再提醒一個小地方,就是把數字轉字串的時候,結果可能會跟你想的有點不一樣。
當你在轉一些比較大或比較小的數字的時候,會轉成科學記號的表示方式,在規格裡面有落落長的轉換規則(6.1.6.1.20 Number::toString, p.83):
案例三:浮點數精準度問題
這個應該就不少人都知道了,就是經典的
0.1 + 0.2 !== 0.3
:如果你認為這是 JavaScript 獨有的問題,那你就錯了,這其實是許多程式語言共同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其實跟我們開頭講的數字範圍問題差不多,儲存數字的空間是有限的,數字卻是無限的,因此沒有辦法精確地表達所有的數字。
而浮點數的問題還有一個,那就是會有無窮小數這種東西出現,例如說
1/3 = 0.3333....
,在存成浮點數的時候,就會失去一些精度:那實際上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辦呢?
如果你沒有要做真的很精確的那種運算,只是想避免這種
0.1 + 0.2 !== 0.3
這種誤差的話,通常我們會抓一個合理的誤差值,意思就是我們不管是否相等了,而是把誤差考慮進去,只要誤差值在一定範圍內,就算它們相等,以 JavaScript 為例,就有提供一個Number.EPSILON
:不過
Number.EPSILON
的值是 2^-52,說實在的有點太小,如果你多做幾次浮點數的運算,其實很容易就會超過這個範圍:因此比較實際的做法是根據你的使用情境來決定這個誤差值是多少,例如說你拿來運算的輸入基本上都頂多到小數點後面第三位,例如說
1.283
或是27.583
之類的,這時候你的誤差值挑個1e-9
應該就滿夠的了。但若是你需要精度更高的運算,就別用浮點數了,直接用其它套件會是更好的選擇,例如說 decimal.js 就是這樣的套件,而未來我們或許也有機會看到 JavaScript 原生支援這樣的功能。
關於浮點數的各種問題,如果你想知道各個程式語言是否有這個問題,可以參考這個網址就說明一切的網站:https://0.30000000000000004.com/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原理以及更多案例,可以參考我從小看到大的這篇文章:使用浮點數最最基本的觀念,以及你所不知道的 C 語言: 浮點數運算。
案例四:不是數字的數字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一些網站上面看過
NaN
這個字眼?在 JavaScript 中,當你對數字做一些「不是數字」的操作時,就會產生一個叫做 NaN 的東西:
NaN 的全名為 Not a Number,中文直翻的話就會變成:「不是數字」,不過我建議大家不要這樣去記它,因為它其實比較像是「一個特殊的數字,用來表示不合法的數字」,因為 NaN 的型別也是 Number:
而且它還有一個神奇的特性,那就是它是整個 JavaScript 的世界中,唯一自己不等於自己的值(題外話,你要自己用 Proxy 或是 Object.defineProperty 做出一個類似的也是可以啦):
但這個行為同樣也不是 JavaScript 自己發明的,而是前面提過的 IEEE 754 裡面所規定的,想知道原因的話可以去看:Why is NaN not equal to NaN? 底下的回答,最佳回答還有額外引用了一些 IEEE 754 成員的回答。
如果你要在 JavaScript 裡面偵測某個值是否是 NaN 的話,因為歷史包袱的關係,你有兩種方式:
第一個
isNaN
是存在於 global 上面的函式,它的規格是這樣(19.2.3 isNaN. p.468):簡單來說呢,如果傳進去的值不是數字,它會先轉換成數字型態,再來看是不是 NaN,所以傳入
"abc"
會先被轉成數字,就變成 NaN 了。第二個則是 ES6 導入的
Number.isNaN
,規格如下(21.1.2.4 Number.isNaN, p.508):這邊先檢查型態是不是數字,不是的話直接回傳 false,是的話再來檢查是不是 NaN。
那如果版本太舊,沒有
Number.isNaN
的話,該怎麼實作它的 polyfill 呢?我們可以參考corejs 的實作,運用了「自己不等於自己」這個特性:結語
在使用數字的時候,最常見的兩種錯誤大概就是沒注意到範圍跟型別,只要記住數字的儲存是有範圍的,未來就能避免自己寫出類似的 bug,在碰到浮點數跟大數的時候也要多加留意,小心提醒自己不要超出了範圍。
型別的話則是字串跟數字搞不清楚,導致相加或是比較的時候產生意料之外的結果,這些也都是自己應該注意到的部分,如果真的被型別搞得很亂,也可以考慮導入 TypeScript 之類的,在編譯時就會提醒你型別有問題。至於
Array.prototype.sort
的問題,大概每個新手都會踩到過一次,畢竟是真的滿違反直覺的。最後,這篇其實只提到一些比較粗淺的部分,並沒有涉及更多 Number 相關的知識,例如說 0 其實有 +0 跟 -0,無限大也有分正無限大跟負無限大,也沒有講到背後的原理,例如說:
Number.MAX_SAFE_INTEGER
怎麼計算出來的?Number.MAX_VALUE
怎麼來的?上面這些就要去看 IEEE 754 才能講得清楚,有些我自己也沒有弄得太懂,未來有機會的話再跟大家介紹。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