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如果是 widget 级别,那么微前端跟业务组件的区别在哪里?微前端到底是因何而生?
微前端的核心价值在于 "技术栈无关",这才是它诞生的理由。
而对于 ToB 应用而言,3~5 年太常见了好吗!去看看阿里云最早的那些产品的控制台,去看看那些电信软件、银行软件,哪个不是 10 年+ 的寿命?企业软件的升级有多痛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所以大部分企业应用都会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就是如何确保我的遗产代码能平滑的迁移,以及如何确保我在若干年后还能用上时下热门的技术栈?
对很多做 ToB 领域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系统可能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不是能说扔就扔的,他们承担不了那么高的试错成本。
我们只需要在主系统构造一个足够轻量的基座,然后让各子应用按照共同的协议去实现即可。这个协议可以包括,主应用应该如何加载子应用,以及子应用如何被主应用感知、调度,应用之间如何通信等。
这个协议不应该包括,子应用要如何确保隔离性、安全性,也就是子应用除了实现一些较为简单的协议之外,跟开发一个正常的 spa 应用应该没有任何差别,包括不应该有 开发、构建、发布 等流程上的侵入。只要子应用实现了这几个协议,其他的东西怎么玩,我们都不需要关心或干预。
这样的话,其实整个系统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基于运行时的插件平台了。
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例子,我们通常是怎么看待可视化搭建平台的?我想大部分 pro code 玩家都是不太敢轻易尝试这个方式去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不可控。我的产品的上限由平台决定而不是我自己的 coding 能力决定,这就很要命了。尤其是一些核心模块,后面我想做一些个性性的改造可能都支持不了。但是如果有了微前端机制呢,只需要搭建平台去实现相关的协议,平台产出的页面就能很轻易的被集成到我们自己的应用里了。我们开发时可以选择需要强控制的页面自己写,边缘页面用可视化生成即可,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团队的分享中,关于微前端带来的各种业务提升、产品提升的价值。比如产品的自由组合能力,比如以 widget 这种可视化方式直接输出产品的能力等等,将这些价值视作微前端诞生的理由。
但我对此一直保持的观点是,微前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解构巨石应用,从而解决巨石应用随着技术更迭、产品升级、人员流动带来的工程上的问题。解构之后还需要再重组,重组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碰到各种 隔离性、依赖去重、通信、应用编排 等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才是产品的自由组合、widget 输出等能力。同时由于有了前者能力的铺垫和加持,这些产品上的价值提升也就变得很自然和容易。
总结的很精确。「空间分离带来的协作问题」是在一个规模可观的应用的场景下会明显出现的问题,而「时间延续带来的升级维护」几乎是所有年龄超过 3 年的 web 应用都会存在的问题。
玉伯提到:
今天看各 BU 的业务问题,微前端的前提,还是得有主体应用,然后才有微组件或微应用,解决的是可控体系下的前端协同开发问题(含空间分离带来的协作和时间延续带来的升级维护)
既然「技术栈无关」是微前端的核心价值,那么整个架构方案的实现上,都应该秉持这一原则,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都应该被摒弃。
「技术栈无关」是架构上的准绳,具体到实现时,对应的就是:应用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技术栈、依赖、以及实现上的耦合。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微前端方案的目标应该是:方案上跟使用 iframe 做微前端一样简单,同时又解决了 iframe 带来的各种体验上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以此为目标的微前端应用,是自动具备流通能力的,且这个流通能力不会因为主应用的实现升级而丧失(也就是说在 19 年能接入主应用的微前端应用,到了 2025 年也应该能正常接入正常运行,并同样保有在不同主应用间流通的能力)。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微前端的核心价值在于 "技术栈无关",这才是它诞生的理由。
而对于 ToB 应用而言,3~5 年太常见了好吗!去看看阿里云最早的那些产品的控制台,去看看那些电信软件、银行软件,哪个不是 10 年+ 的寿命?企业软件的升级有多痛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所以大部分企业应用都会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就是如何确保我的遗产代码能平滑的迁移,以及如何确保我在若干年后还能用上时下热门的技术栈?
对很多做 ToB 领域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系统可能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不是能说扔就扔的,他们承担不了那么高的试错成本。
我们只需要在主系统构造一个足够轻量的基座,然后让各子应用按照共同的协议去实现即可。这个协议可以包括,主应用应该如何加载子应用,以及子应用如何被主应用感知、调度,应用之间如何通信等。
这个协议不应该包括,子应用要如何确保隔离性、安全性,也就是子应用除了实现一些较为简单的协议之外,跟开发一个正常的 spa 应用应该没有任何差别,包括不应该有 开发、构建、发布 等流程上的侵入。只要子应用实现了这几个协议,其他的东西怎么玩,我们都不需要关心或干预。
这样的话,其实整个系统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基于运行时的插件平台了。
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例子,我们通常是怎么看待可视化搭建平台的?我想大部分 pro code 玩家都是不太敢轻易尝试这个方式去开发自己的核心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不可控。我的产品的上限由平台决定而不是我自己的 coding 能力决定,这就很要命了。尤其是一些核心模块,后面我想做一些个性性的改造可能都支持不了。但是如果有了微前端机制呢,只需要搭建平台去实现相关的协议,平台产出的页面就能很轻易的被集成到我们自己的应用里了。我们开发时可以选择需要强控制的页面自己写,边缘页面用可视化生成即可,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为什么我认为"技术栈无关"才是微前端的初衷?
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同团队的分享中,关于微前端带来的各种业务提升、产品提升的价值。比如产品的自由组合能力,比如以 widget 这种可视化方式直接输出产品的能力等等,将这些价值视作微前端诞生的理由。
但我对此一直保持的观点是,微前端首先解决的,是如何解构巨石应用,从而解决巨石应用随着技术更迭、产品升级、人员流动带来的工程上的问题。解构之后还需要再重组,重组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碰到各种 隔离性、依赖去重、通信、应用编排 等问题。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才是产品的自由组合、widget 输出等能力。同时由于有了前者能力的铺垫和加持,这些产品上的价值提升也就变得很自然和容易。
总结的很精确。「空间分离带来的协作问题」是在一个规模可观的应用的场景下会明显出现的问题,而「时间延续带来的升级维护」几乎是所有年龄超过 3 年的 web 应用都会存在的问题。
玉伯提到:
微前端方案正确的架构姿势
既然「技术栈无关」是微前端的核心价值,那么整个架构方案的实现上,都应该秉持这一原则,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做法都应该被摒弃。
「技术栈无关」是架构上的准绳,具体到实现时,对应的就是:应用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技术栈、依赖、以及实现上的耦合。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微前端方案的目标应该是:方案上跟使用 iframe 做微前端一样简单,同时又解决了 iframe 带来的各种体验上的问题。
理想状态下,以此为目标的微前端应用,是自动具备流通能力的,且这个流通能力不会因为主应用的实现升级而丧失(也就是说在 19 年能接入主应用的微前端应用,到了 2025 年也应该能正常接入正常运行,并同样保有在不同主应用间流通的能力)。
参考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