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即兴。尤其是在Livehouse听爵士即兴,不蹦跶 = 白去。而蹦跶的本意就是“音乐太好听了,忍不住蹦跶”,因此蹦跶既要随性,最好又要有一定“技法”,毕竟如果只会1种蹦法,蹦起来不够过瘾,而如果会7、8种蹦法,就能来回切着蹦,相对也不容易累。这就跟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一样,既要会一定的技法与套路(如chords、licks),又要能随性(生命力)即兴起来。
当然不仅是因为听到爵士乐或在Livehouse而想蹦,就跟非常具有生命力的非洲音乐+舞蹈(P.S. 非洲Jazz超级“纯”,很有生命力,如fela kuti),音乐与舞蹈可以是一体的。
因此蹦跶的作用:1. 更好地感受音乐;2. 练习即兴的感觉。蹦跶能帮助感受即兴时,精神+身体的感觉,也能帮助在演奏爵士乐时,熟悉这种精神+身体的即兴感觉;3. 健身(如在livehouse从头到尾蹦跶2~3小时)
“教程”:
-
앤디제이 ANNDJ:推荐理由:阳光+有活力,并且音乐品味可以,可以跟她学如何“蹦跶”。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6wi2kaCAg&ab_channel=%EC%95%A4%EB%94%94%EC%A0%9C%EC%9D%B4ANNDJ
-
搜club。不过club的蹦法和livehouse的蹦法不太一样。国外club的音乐大多是平滑的、连续的,尤其是house音乐偏多,本身就适合蹦,所以很容易用连贯的姿势跟着蹦。但livehouse的音乐(至少jazz、blues、摇滚、金属等)大多节奏变化、旋律变化相对快得多,并不是为“蹦”服务的,所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节奏和旋律,蹦法相对更收敛; 并且,去club蹦的人群相对蹦得更奔放,尤其国内这环境,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听歌而去蹦得,一些人真是搔首弄姿地蹦(要真有人欣赏这类“乐曲”而去蹦,那也是仙人)。而去livehouse,有人在蹦就不错了。我去的大部分livehouses,以我每次都在前5排的视角,感觉绝大多数人就是站着“坐牢”,只求ta们不要站我面前玩手机,影响我心态。 P.S. 就像同样被归类到“游戏”一样,“传奇”这种也能被称作游戏,塞尔达传说也能被称作游戏,游戏之间天差地别。同理中国夜店与欧美夜店的选曲水平+素质。(因为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水平,所以我没去过夜店,但我特意在网上搜中国夜店的“乐曲”,ta们的音乐审美水平果然没让我失望,地花板水平。不由得让我想到“音乐包容能力测试:你能“忍受”多少音乐风格?”挑战)。
-
youtube搜“social dance”。
-
“可能”非洲舞蹈:目前发现的非洲舞蹈都比较“狂野”,不适合在livehouse蹦跶,不推荐。
注意不要本末倒置。蹦livehouse的本意是“听到好音乐,忍不住蹦跶”,因此小幅度蹦跶即可。持续大幅度蹦跶真得很累,而且注意力都在蹦跶上,而不是音乐上了,本末倒置(因此看到一些人在爵士jam前排跳jazz舞蹈,也是感觉ta脑子抽了)。另一方面,livehouse除非站最后一排,前排+中排是基本也不会有空间蹦跶(通常只能站原地,很可能挤到手都没法腾出来摇摆),
补充: